构建集体记忆,不该忽视“她力量”

□熊海菲(南京师范大学)

宏大叙事中的“性别盲视”问题,并不新鲜。

就比如,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女士就说过,4.26万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其中女性占了2/3,可惜的是,在一部以抗疫为题材的电视剧《最美逆行者》中,出现了这样的台词——“报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个啊?”

这寒了不少抗疫女性的心,也令许多人产生了误解,许多人觉得,女性在抗疫中不积极。

这也是被隐去的女性的困境——女性不是行动的主体,是依附于他人的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女性不应该是第二性,历史不应该遗忘“她”的存在。

事实上,无论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这样的宏大叙事,还是在各种劳动场所中勤劳作业这样的微小叙事,都不应该忽视女性。翻开史书,古往女性的故事,相比之下极其少,但历史悠悠,女性的故事本不该如此稀茫,书写史书的人,自然而然地只关注自己,“她视角”“她力量”很容易被抹去,而实际上,她们从未缺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是我们集体的记忆,是民族共同的珍贵“家族故事”,试问“全家福”中怎么能不完满呢?新中国是无数先辈奋斗的结果,如果不提及女性,那么几千年后,是不是也像现在的我们回顾历史一般,难觅女性踪影?

每一个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伟大人民,都不能被忽视。构建集体记忆,不该忽视“她力量”。另一方面,女性也得努力往上走,女性只有参与到劳动中,才能得到话语解放的可能。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