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经济,何必上演“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郭元鹏

暑假进入倒计时,各书店、文具店、眼镜店相关商品销售大热,不少学生和家长开始采购装备,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开学经济”随之升温。近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商店了解到,如今理性消费已成学生和家长的共识,在全面落实“双减”后的开学季,家长们的消费清单也与以往不同。(8月25日《阳泉晚报》)

“在‘双减’政策下课后作业变少了,孩子有充足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买了几本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书。”在阳泉街头,市民张明洁这样告诉《阳泉晚报》记者。马上就要开学了,他给女儿购买的“开学装备”是课外读物。他说,新学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开学经济,就需要这样的理智消费,要买合适的,要买需要的,实在没有必要上演“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失去理智的消费。

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的一个现象是:面对开学经济,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理智消费”。实际上,更多的家长是“失去理智的消费”。不管是经济状况好的,还是经济状况差的,在开学经济里,多数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诉求”,在孩子身上花钱是“一点也不心疼”,即便有的家长“也心疼”终究会为了孩子“忍一忍”。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场面:涉及孩子的用品是火爆销售。大学生的行囊里,装着最好的平板电脑,最贵的智能手机;中学生的家庭里早就买好了最豪华的书包,里面装着最贵的学习用品;小学生的学习装备也毫不逊色,该买的买了,不该买的也买了;就连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学习装备也是“车马炮齐”。有调查数据显示,尤其是大学生购买的装备,有的都达到了2万多元,中小学生的装备没有2000多元也下不来。有的甚至购买的学习用品一年都用不完?

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添置一些学习用品等等当然是必须的事情。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是,面对花花绿绿的开学经济,作为家长还是需要多些理智的心态。说到底,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不是“最高端的”就是“最有用的”。市场上的学生装备、学生用品,本身就存在概念炒作、哗众取宠的现象,面对各种“王婆卖瓜”的新款文具等等,还是不能头脑发热。家长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让孩子知道理智的选择,让孩子“选对的,不选贵的”,结合家庭的情况选择学习装备,也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主动选择”。

总之,不能让失去理智的消费,熬糊了“开学经济的一锅粥”。多些理智消费,让开学经济飘散香味儿何乐不为?就比如说给孩子买眼镜这样的事情,何必非要购买上万元的眼镜?这或许只会模糊了孩子看世界的眼睛!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