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无意识地滑动屏幕,在碎片信息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小时,最后只留下疲惫与空虚。
满屏的精修照片、无孔不入的软广、批量制造的 AI 内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注意力被系统性掠夺的时代。在社交APP精心设计的迷宫中,我们陷入了“环境性解离”的怪圈——身体在滑动屏幕,意识却漂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这种持续的消耗,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有一种深层的自我怀疑:我们开始责怪自己执行力太差,困惑于为何越来越难以集中精神,仿佛一切的根源,只是自身的懒惰。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扰,《注意力危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约翰·海利,他指出现代人的生活陷入了一种普遍的注意力危机。
作者指出,注意力危机并非个体意志力薄弱的简单体现,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通过大量的采访和研究,揭示了科技巨头如何通过算法设计,利用人类心理弱点,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广告商如何无孔不入地争夺我们的眼球;以及现代工作模式如何碎片化我们的时间,让我们疲于奔命。这些外部力量,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专注力。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公司精心设计的“思维控制心理学”是这场危机的加速器。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将用户的注意力打包出售给广告商。那些让我们欲罢不能的APP,其核心指标“用户黏性”不过是对我们注意力的量化绑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们自己却练习冥想、瑜伽,限制子女使用电子产品——他们深知这些产品的成瘾性与危害性。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短视频之所以吸引人做了细致剖析。如今的新媒体内容普遍呈现“提取式阅读”的特征,效率高、产量大、内容碎片化,甚至带来“屏幕低能化”的现象。简单来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认知边界正日渐模糊,同样的视频内容可以轻易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相比之下,传统纸质阅读更倾向于线性思维。读者通过深度阅读,能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持续提升理解力与同理心。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信息充斥的时代,人们反而显得越来越浅薄、包容度不断降低,因为深度阅读正在崩溃,我们虽置身信息的海洋,却难以从中真正成长,只剩下日益弥漫的焦躁。
《注意力危机》不仅揭示了问题,也指明了出路。在个体层面,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与科技的关系,通过“数字排毒”、冥想练习和深度工作来训练专注力。在社会层面,则需推动科技公司改革商业模式,要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重塑教育体系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只有当我们重新夺回对注意力的掌控权,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李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