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堃方 (云南财经大学)
据媒体报道,一些城市出现了“拒绝儿童”或不接待儿童的餐厅,评论区赞成商家居多(9月18日《北京晚报》)。这让人想起前段时间报道的讨论专设“儿童车厢”等新闻。儿童在网络上似乎被一些人厌弃了。
在“厌童”现象愈发严重的当下,有另一类现象值得注意:“云养娃”。抖音的“米粒”“肉娃”“瑶瑶”等人类幼崽不尽是讨人喜吗?萌娃们甚至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寄托,他们隔着屏幕不自觉扬起嘴角,在网络中守护着这群孩子的童年。
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年轻人“厌童”呢?以至于国家接续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娃。有人称:只不过是讨厌那些调皮捣蛋惹事的“熊孩子”。但这大概率只是借口,因为什么年龄段的“熊人”大家都讨厌,单拎孩子出来有些不公平,毕竟他们还尚处于亟待教育的“人之初”阶段。于是就有媒体批评大家缺乏“宽容”。
但缺乏宽容并不是真正原因,或者说缺乏宽容这样的解释太过省事,当下许多冲突我们都试图用一个缺乏宽容来搪塞过去吗?在讨论要不要专设“儿童车厢”的时候,许多人也合计着设置“老人车厢”“打鼾车厢”“脚气车厢”,这样乍一看是“不宽容”,但中华文化从不缺“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气量。这其实是密集型社会中社交联系过密,个人空间逼仄,人们想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不被“噪音”打扰,能够暂时逃避。
事实上“缺乏宽容”不能充分解释,强调个人空间也只是一种动因。真正导致“厌童”现象的或许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现在的年轻人常撒娇的一句话就是“谁还不是个宝宝”,这些人与网络上“云养娃”者大体分布于同一年龄段——年轻人。年轻人并非讨厌孩子,而是年轻人无法承受孩子这一生命之重。抚养、教育一个孩子的开销,几乎成为当代家庭的绝大部分,在年轻人本就艰难的生活环境上雪上加霜。
最后,在“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这一社会压力现实之下,许多年轻人自己也已扛不住生活的重担,进而可能伴生着“踢猫效应”的出现。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年轻人的焦虑、压力、职场挫折、生活不易,如同堰塞湖一样在淤积,最终不乏承受能力弱的人会向孩童(弱者)措辞激烈,施以颜色,成为一般人口中的缺乏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