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张炘炀现状引热议:人生是行路不是模板

费佳怡 (苏州大学)

9月20日,九派新闻采访张炘炀,曾备受争议的他解答了种种疑问。他博士毕业后,曾担任过高校外聘教师,目前没有固定工作,跟朋友合伙接项目挣钱。当年他曾要求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引发巨大争议,如今,他不再执着于房子,“四海为家,在哪儿都挺好”。对于现状,他比较满意,唯一遗憾的是没做出一篇真正的好论文。对于网友热议的神童陨落,他认为没有起飞过,何谈陨落?

这条视频在各大平台都引起热议,评论几乎都在指责父母。有人认为摊上这样的父母是他的不幸,“人生两个无比正确的选择都被父母毁了”,也有人觉得父母只专注于培养他的学业,忽视了心智和自理能力的成长。

这也不是张炘炀第一次上新闻了。从“10岁上大学”到“全国年纪最小的硕士”“全国年纪最小的博士”,再到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都曾受到过大量关注。“天才”“不孝”“神童陨落”“父母束缚”,每个词都能抓住舆论兴奋点。

人们总是对神童的故事津津乐道,不论是真神童还是假神童,过得好或者不好,都会引起一阵讨论度。这个词附着了人们太多的想象与艳羡,神童似乎脱离了普通人的成长轨迹,进入了一个人们难以靠近与理解的自我世界,最重要的是,神童们听起来前途无量。

奇妙的是,其实大部分人只是代替张炘炀发声,把“张炘炀”放进了自己期待的一个故事框架里,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他想复读被阻止,想出国被阻,他提出买房却被欺骗,他用摆烂和要钱来报复父母……从社交平台的这些热门评论来看,张炘炀只是一个噱头,父子抗衡的故事才是内核。然而,张炘炀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这个问题更值得深究。

细看这段采访,会发现张炘炀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颓废不堪,相反,他神情平静,谈吐极有条理,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知,对未来也有规划。谈到现状,他觉得“无业无房无贷一身轻不好吗?”他认为给别人打工是无法实现财富自由的,因此选择接项目挣钱,结束一个项目可以拿五万。这些都说明他其实比很多人都清醒,他现在做出的选择也完全出于个人意愿。

只有在谈及父母时,他才显出一些情绪。“不愿意又怎么样,不愿意也得愿意”“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呢”,这些话听起来都像是在赌气,在埋怨父母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父母镇压了他的自由意志,将他困在一种自己并不愿意过的生活里。但不走父母安排的路,就能过得很好,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就算父母同意了出国或者买房,他也并不一定能如想象中那样辉煌,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只是那至少是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在过往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与自己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过着被安排的生活。换而言之,他被困在“子女”的身份中,成了由他人摆弄命运的木偶,尽管木偶中依然保有清醒的自我,却早已无处可去。

从采访中的很多细节里,不难看出张炘炀的抗争,他为也许不是另一种选择下的幸福生活而抗争,也许只是为拥有选择的权利而抗争,他追求的也许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在世界上生活的权利。在采访的后半段,他说如果将来自己有了孩子,只要国家法律允许,他爱做什么做什么。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救赎?

没有谁是别人的附属品,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期待延续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精心设计的模板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给子女买房不是父母的义务,张炘炀的父母亏欠他的也不是一个房子。他们欠他的是快乐的童年、全面发展的教育、自由和生命最初的体验,这些比神童的光环有用得多。

不论是人们对神童的无限遐想,还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控制,其实都是枷锁。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公认的最完美的道路,个人有个人的路要走。行路之难,不在脚下,而在心中。只有挣脱了他人对自己的束缚、也挣脱了自己对他人的束缚,也许才能大步向前,踏碎虚妄的模板,找到属于自己的圆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