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准虚拟与现实平衡的落脚点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途径逐渐多元,当代青年的社交习惯得以重塑。从先前的熟人社交网络到如今的陌生人社交网络,沟通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虚拟平台来满足社交需求。

在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使用虚拟的名字、身份和信息,一方面不必担心呈现出自己不完美的形象,社交更加“如鱼得水”;另一方面,虚拟平台的社交能够基于共同话题快速形成兴趣群体,有效避免了现实社交中的互动障碍。对于有“社交恐惧症”的青年群体来说,虚拟社交更对“胃口”。

在技术更新、互联网迭代与人的认知进化等因素的加持下,人们在不断探索更加多元的社交方式。从最开始的变脸换装秀到今天沉浸式的元宇宙虚拟互动,人类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在拓展着社交方式的边界。尤其是在“云交往”中,物理场景得以隐形,“面对面”不再是交往的必要条件。智媒环境下的虚拟社交通过“虚拟身份”和“沉浸式社交”紧密结合,在感官体验、空间实践、身份感知、情感传播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经验,带来了创设形象、自由社交、互动仪式的精神快感。这大大满足了年轻人塑造理想自我、寻找情感共鸣的社交需求。

虚拟网络中的社交活动在不同需求导向下会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以情感导向为核心社交诉求的青年会趋向在虚拟交往中寻找亲密关系,基于实用性开展社交的青年则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社交边界,避免深入交往。虚拟网络使我们获得了远超于传统社交的便利,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与更丰富的信息,但人作为群体动物,最终还是需要找寻虚拟与现实平衡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