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增强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深化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关键一招。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当前,高校如何以有组织基础研究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以有组织产教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有组织人才培养夯实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根基,是深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理念必须回答的3个重要问题。
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
增强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能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研链条的起始端,是科技创新的地基。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在加强基础研究中存在认识错位与布局不清等问题,主要有三方面表现:一是基础问题凝练不深,以基础学科问题代替学科基础问题,在重大应用研究和产业前沿中抽象理论问题的能力偏弱。二是学科布局优化不足,特色优势学科系统性把握不够,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支撑的逻辑与体系尚需明确。三是坐住坐稳“冷板凳”的科研学风作风有待进一步强化。
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迁移的新特点,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不断增强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能力。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进体系化基础研究。高校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对接与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模式,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组织与研究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不断推进高校基础研究在科研领域方向选择、科研任务统筹部署、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科研力量分工协作中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推进体系化基础研究,高校要在学科布局、任务组织与资源保障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要聚焦优势学科布局新兴学科,立足学科有限边界,坚持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理念,推进优势特色领域向新领域新赛道迁移转化,增强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间的内在支撑能力,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与体系性,从根本上防范方向过多、力量分散的弊病。二是要持续做好基础问题凝练与体系化任务组织工作,进一步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战略科学家的战略咨询作用,强化学校科技主管部门和学科建设管理部门的规划领导作用,引导学校各科研主体做好长期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方向凝练与任务组织,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有效防止以经费定方向的随意性科研安排。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与基础研究能力布局,稳定基础研究科研经费支持,建强、建实以问题为牵引的实体化科研创新平台,重组与优化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实验室,着力减少各类非实质性研究机构,确保科研平台有任务、有空间、有人员。
发挥战略牵引作用完善科研管理运行体系。高校要以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的战略牵引与价值驱动作用,不断完善支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系机制,构建推进体系化、战略性的基础研究科研管理运行体系。
一是构建适应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校级层面的有组织科研工作指挥机制,统筹规划学校有组织科研发展战略、有组织科研机构建设和资源配置。二是积极探索科研管理的组织重构与职能优化,打破壁垒,提高有组织科研项目管理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共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学科优势谋划高水平的国家级实验平台,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和前沿科学中心,搭建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四是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支持科研人员积极加入全球各种基础研究的学术组织、会议和论坛,主动筹办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带头组织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同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推进有组织产教融合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题共答能力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同题共答能力,是实施有组织产教融合的核心任务。
构建高校与领军企业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有组织产教融合机制,重点要回答高校与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确保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彰显科学价值与产业价值有效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何有效凝聚高校科研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如何服务一流大学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组织产教融合面向制约产业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充分发挥高校在某一产业具体方向上研究基础雄厚、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度高的建制化创新优势,以产业问题为牵引,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快基础研究突破到产业化应用的转移转化速度,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对国家产业发展的直接贡献力与生产促进力。
实现有组织产教融合,构建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关系,高校需要从价值理念、工作模式与成果评价三方面深化管理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是在价值理念上,高校要注重发挥国家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以创造与国家发展丝丝相扣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在服务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二是在工作模式上,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的系统规划,面向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主动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面向产业共性问题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着力走出过分重视纵向科研而轻视横向科研的人为性管理误区。三是在成果评价上,高校要转变论文导向、专利导向的成果性评价,更加突出实绩、实效、实干的考核评价,将解决现实问题、创造现实价值作为成果考核的重要标准,有效转变研究问题从期刊中找、成果到期刊中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
深化有组织人才培养
夯实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根基
深化有组织人才培养,核心在于解决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供应结构性矛盾问题,关键在于形成基础性创新人才、应用型工程人才和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竞相涌现的人才格局体系。
具体来说,高校一是要以有组织人才培养推进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重构,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设置,联合重点企业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做好“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二是要聚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完善人才差异化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整体体系,联合多方资源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待遇,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效能,最大限度让青年科技人才的精力与时间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降低报项目、找经费等非战略机遇点上的时间消耗与精力耗散。
三是要进一步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态,以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有效转变科技创新资源与人才称号紧密相关的资源分配机制;科学评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认可和客观衡量团队所有参与者、合作者的实际贡献;进一步强化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崇尚制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治理体系运行效率与管理效能。
(作者李秀坤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徐伟系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麦立强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材料学科首席教授,訾斌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机器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