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造假频发:真实性底线不容突破

王煜芊 (重庆大学)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种以摆拍和造假为手段的内容生产模式逐渐凸显。诸如“给住院婆婆吃泡面”“商场保安徒手接住坠楼婴儿”“妈妈让女孩在大雨中跪下”等虚假短视频层出不穷。这类短视频通常以对立、煽情、冲突、奇人怪事等为卖点,其内容往往经过精心策划和剪辑,看似真实却远离事实,有的甚至还触犯法律红线。

事实上,这种乱象的背后,是创作者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超越了对内容真实性的尊重。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短视频碎片化、裂变化的传播特征在加快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为虚假信息的泛滥提供了便利。部分自媒体创作者在尝到流量的甜头后,一味地被流量和关注度所驱使,过度追求点击量、转发量等指标,逐步摒弃了“事实基于真实而立足”的根本原则,转而陷入短视频摆拍和造假中。这种短视的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从本质上来看无疑是对创作者自身和整个自媒体行业的伤害。缺乏真实性的内容不仅扭曲了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赢得观众的长期信任和支持,还可能误导公众认知,从而引发负面舆论和法律风险。

此外,造假短视频的泛滥也侵蚀了社会的道德基础。摆拍和造假的内容一旦被揭露,本质上就是对观众信任的欺骗。一些自媒体博主通过制造地域性的悲情故事,以苦情、悲惨、感人等标签堆造人设,收割观众的同情和爱心,谋取不义之财。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造成了冲击,也败坏了自媒体行业的声誉。同时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丧失了谋求关注的机会,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短视频摆拍与造假的乱象既有个体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自媒体行业监管的缺失和观众媒介素养的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呼吁所有创作者坚守真实性的底线,拒绝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有关平台和监管机构也应该完善审核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面对爆火视频时观众个人也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进一步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数字时代,技术发展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造假的风险,虚假短视频的危害不容小觑。在短视频内容真实性的讨论中,我们不应忽视技术进步给信息传播带来的挑战。而面对这一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加强监管、提升媒介素养、倡导真实性等多个角度入手,引导短视频内容生产回归真实,促进健康、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