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可“文学”: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在网络生态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依托各种文学母体而兴起的“××文学”泛滥成灾:发疯文学、废话文学、糊弄文学、重生文学、窝囊废文学、凡尔赛文学……张口是文学,闭口是文学;起床是文学,躺下更是文学;仿佛事事皆可“文学”,人人皆为“文学家”。

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而我认为,新时代的语言生态,一定程度上使原本游走于大众边缘的严肃文学重回创作视野,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可同时我们也该警惕,适当赋予其娱乐属性有助于泛化接触人群,增强影响力,但万万不可本末倒置,让文学彻底走入其对立面。

一方面,娱乐性话语根植于严肃文学之上,增厚了严肃文学的文化内涵。其实,此类事件早有先例,歇后语的产生便是其中的典型。诸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等歇后语,既以诙谐,通俗的特点深入百姓心中,但又不失一定的文学基础作为支撑,在以大众文化为主旋律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与严肃文学的有机结合,使其更具可读性与价值性。而回归当下,类似于“我大抵是病了,知识在眼前,却被脑袋拒之门外”等新式文学的出现与出圈,其实正得益于其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为图式,构架出网络热点下有内涵的新表达、新修辞和新组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与其他低俗浮夸的网络用语相区分,拓宽了当代网络语言交流系统。

另一方面,严肃文学也随着现代语言结构而下沉,兼具了典雅与通俗的特点。恰如在学生群体中流传的那句:“学生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包括但不限于鲁迅等作家的文学名著,因较高的阅读门槛和晦涩的语言文字,在过去是大多数人“闻之色变”的存在。但随着网络浪潮的变革,泛娱乐化时代为曾被束之高阁的严肃文学,走上了亲民之路,这不仅体现了群众深刻的文化自觉,也更是传统严肃文学对于“俗与雅”界限的重大突围。

当然,“××文学”的出现,也彰显着严肃文学所具有的源远流长又经风不熄的文学价值。可以看到,无论是“林黛玉发疯文学”还是“鲁迅体”,其之所以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究其根本还是源于经典文学生生不息地对百姓的熏陶。试想一下,倘若将“× ×文学”的叙述主体替换成“龙傲天”等爽文或是短句中的角色,这样的话语结构是否还能经得起一遍一遍的传播与推敲?答案不言而喻。而从中我们也能深刻观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积极性,但也要避免其陷入娱乐至死的缧绁。这体现在过度浮夸的语言膨胀和枉顾道义的文学改造。从前段时间的“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到“哈哈已不足以表达喜悦,需要用哈哈哈哈哈哈哈”,都反映出了泛娱乐化时代下,我们的正常表达出现一定程度的壁障。而私以为,选择此种“××文学”表达的过程,不仅仅是在选择表达自己意思的工具,需要对社会文明规范包括词义语言良性发展进行甄别,当慎之又慎。

“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理性建设;少一些任性为之,多一些规范优雅。”经典文学的传承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愿你我薪火相传,做坚定的捍卫者、倡导者和践行者。(饶汉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