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宇
近日,有网友称,宜宾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将“录”字打成了“寻”字。7月14日,宜宾学院教务处发布更正声明,对工作上的疏忽深表歉意,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现重新寄出更正后的录取通知书,“请同学们凭新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按时来校报到,旧的通知书将于报到时统一回收”。
此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很快冲上了热搜。网友们都很纳闷,大学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从写文案到印刷再到邮寄,这么多环节里,只要稍微认真地把一下关,此事就根本不会发生。如此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确实让人感到费解。也有人认为,反正录取通知书上的字没有写错,也并不影响同学们录取,何必那么较真?
不妨想一想,大学为什么要寄录取通知书?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可以通知同学们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为何非要选择邮寄纸质通知书的方法?可见,一纸录取通知书,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大学对同学最真诚的祝贺,以及最殷切的期待。正因为录取通知书里承载着的是大学教育的“仪式感”,所以,对待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应该做到认真、仔细。
从这些年的新闻来看,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写错字不是第一次,也不是个例。今年6月,宁波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上出现拼写错误,“University”一词被印成了“Unversity”;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出现错别字,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巢湖学院则是在录取通知书里把“9月6日”写成“9月6月”。
如果说网友们一开始还对此类错误一笑置之,那么随着类似事件越来越多,人们也不由得对大学招生的重视程度产生了质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录取通知书不仅是给被招收的学生看的,也展示给整个社会,人们从中看到的将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与形象。因此,录取通知书总有错误,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当然,出现错误的大学以及录取通知书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高校对待录取通知书的用心和认真,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今年复旦大学在保留开化纸为载体、名师大家和师生用毛笔字写就通知书的基础上,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潞绸织造技艺面料作为封面;又比如今年陕西师范大学数十位退休老教师、在职教师等共同为5200余名2024级新生书写录取通知书;中山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礼盒名为“百年树人”,礼盒内的金色“世纪之门”徽章以数字“100”的形态汇聚光影,充满科技感。
让这些录取通知书“出彩”的,不仅是设计上的精美,更是教育者对待年轻人的真诚态度。可见,在录取通知书上写错字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向公众、社会传递出怎样的大学形象、教育理念,却是一件大事。
也因此,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错字不该再成为新闻,相信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希望因为此类事件广受关注。录取通知书,实际上是同学们与大学的第一次相见,也是他们得到的“大学第一课”。既然如此,大学就应该对通知书字斟句酌、咬文嚼字,这何尝不是对同学、对教育的一种尊重呢?(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