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中小学课间延长,配套措施也要跟上

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据北京市教委消息,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目前,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分为小课间和大课间,其中小课间时长为10分钟。此次优化主要将大课间的时间抽调出来,均匀分给每一个小课间,因此中小学上学放学以及午餐午休的时间基本保持不变。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而言,“课间一刻钟”改革都是值得期待的尝试。不久前,中小学课间“圈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媒体也呼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这些讨论揭示出不少当前课间安排的弊端。例如,学生如果处在楼层高、教学楼距离操场远的教室,很可能因为担心上课迟到而不敢到户外活动,或者在冲向操场的过程中面临安全隐患。现在有了“加长版”课间,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走到阳光下活动,不仅减少了冲撞、摔倒等潜在危险,也能在课业的间隙释放天性,收获身心健康。

让学生能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基本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大量时间都在学校度过,配备专业体育老师和相关器材的中小学,理应承担起为学生安排户外活动的责任,让学生在锻炼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倘若在学校把学生“关住”,而把保障孩子活动时间的艰巨任务全都留给家庭,既会给家长徒增烦恼,也难以保证效果,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京市对“课间一刻钟”的安排,并未增加学生休息的总时长,而是将大课间的时间匀给了小课间。这一调整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课间“圈养”问题,但若要将课间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时间安排只是一个开始,有必要采取配套措施,解决导致课间时间缩水的因素,保证学生的休息权不受折损。

首先,课间变长了,更要防止课堂时间侵蚀课间时间。禁止教师拖堂,并非不理解其良苦用心,但为人师表者也应当考虑拖堂的实际效果。相信大部分以学生身份体验过拖堂的人,都知道孩子在这段时间会有多心不在焉。教师与其低效率地占用课间时间,不如提高课堂效率,在下一堂课开始时,让学生在更加全神贯注的状态下学习知识。

类似地,学校也不应变相提前上课,例如滥用“预备铃”制度,要求学生上课前几分钟就在教室坐好。所谓“预备”,目的在于提示学生及时从操场返回教室,以免因迟到错过课程,而非越俎代庖,承担起“上课铃”的任务。

除了人为造成的课堂时间扩张,某些学校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客观上也压缩了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的时间,其中最突出的是厕所排队问题。学校厕所位置不够看似小事,实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曾有报道提到,有7岁女孩因课间厕所排队严重而整天不喝水,上学刚几个月就患上了尿道炎。近期国家铁路局发布新版《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修改男女厕比例1:2,并且要求车站按照最大客流量修建厕所,值得同样人流密集的中小学校参考借鉴。即使增设厕所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学校也可以调整不同年级或楼层的下课时间,通过“错峰”增加供给,不要让厕所问题牵绊住学生户外活动的步伐。

在“课间一刻钟”相关报道中,教育部门推动改革落地的决心十分坚定。北京市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和提前上课,要求学校不得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户外活动需求得到满足。希望此次“课间一刻钟”调整,只是开端而非终点,带动更多配套措施落地落实,真正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吴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