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被吐槽像棺材:城市审美应该多听听群众的意见

近日,浙江杭州创景路地铁站的出入口因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形容其“像棺材一样”。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官方回应称,设计初衷是融入科技与现代元素,灵感源自“星空”和“虫洞”的形象,出入口的设计和建设都经过专业的评审和论证。这一事件将更深层的问题推向台前:城市审美的定义权究竟属于谁?

杭州地铁集团强调,该出入口是“特色车站的标志性设计”,旨在与未来科技城CBD的现代建筑群融合,采用玻璃幕墙、弧形结构等元素体现科技感。然而,公众的直观感受却与设计理念南辕北辙。网友将其联想为“棺材”,暴露出专业审美与大众感知之间的巨大落差。

某地文化墙因黑白配色被吐槽“像灵堂”,某街道统一黑底白字招牌被讥为“殡葬一条街”。这些设计“翻车”案例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当设计者追求“艺术创新”时,是否忽视了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共识?专业设计与大众审美的鸿沟是否由此产生?

争议背后,是城市管理中常见的“单向决策”模式。杭州地铁口的设计虽通过专业评审,但公众意见未被纳入前期规划。这种专家主导、民众缺位的流程,容易滋生“审美傲慢”。“审美多元化”不能成为忽视多数人感受的借口,审美共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本质是服务市民,若公共空间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民众需求,再高深的艺术也将失去意义。

城市审美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城市美学应在创新与共识间寻找平衡。历史上,《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人群熙熙攘攘、商铺林立的景象,展现了商业活力与市井美学的融合。反观当下,许多城市为追求整齐划一或超前理念,牺牲了多样性与人性化。杭州地铁口争议带来的启示是,创新需以公众接受度为前提。在设计阶段,应秉持公开透明的理念,通过方案公示、市民投票等方式吸纳民意;建成后,也可采用柔性手段优化观感,而非固守专业权威。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城市审美应回归“公共性”,审美标准不应由单一主体垄断。杭州地铁口的争议,为城市管理者敲响警钟: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更多“双向对话”。专业评审应作为技术支撑,而非审美霸权;公众意见则需通过制度化渠道参与决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虫洞”变“棺材”的尴尬,让城市美学真正成为凝聚共识的载体。

来源:红网 章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