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提升法治教育成效

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自护能力的关键,既有助于预防学生犯错违法,也有助于防范学生遭受不法侵害。近日有媒体报道,合肥市首家青少年互动式法治体验馆创新形式,寓教于乐,通过“点亮彩虹”积分问答、“模拟法庭”开庭体验等形式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普法活动。这也引发了广大普法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涉及法治理论教育、违法行为甄别、法治理念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龄阶段、社会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由体验到认知、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侧重学生的法治常识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校园霸凌、电信诈骗、性侵害、吸毒涉毒等严重不良行为、常见违法行为和新型犯罪行为的认知。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要促进多元协同,营造浓厚教育氛围。一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的法治教育积极性,统筹好各方教育资源,特别是要深化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社会法治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家庭日常安全常识言传身教三者的联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法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在校园里面开展晨读民法典、法治作品展、普法小广播等寓教于乐的普法活动,营造浸润式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

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要坚持寓教于乐,提升法治教育成效。普法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创新教育方式,借助法治教育基地的研学实践、线上线下微课堂、数字技术赋能沉浸式展览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法治教育的互动感和参与度。以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为例,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学生法治教育,形式丰富。其中,教育部普法平台在学习练习环节将常见法治问题的作答方式设置为学生喜爱的“踢足球射门”。学生掌握知识,作答正确,则“射中球进”。类似这种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法治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圈粉”更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学习印象,强化学生的懂法自信和守法自觉,进而全方位增强法治教育成效。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