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路“街拍”争议,莫让快门声成为侵权的开场白

王捷(南京师范大学)

4月15日,上海安福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张女士公开指责一群老年男性摄影师(俗称“老法师”)长期以低角度偷拍穿裙子的女性,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其敏感部位。张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中怒斥涉事摄影师“为老不尊”,要求其删除照片并公开道歉。(4月16日 上观新闻)

一面是网红与街拍摄影师共同编织的“都市剧场”,一面是镜头背后隐秘的权力博弈。这场关于街头摄影的争论,早已超越个体冲突的范畴,直指技术进步、商业利益与公民权利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激烈碰撞。

“街拍”本是以公共空间为舞台,捕捉城市生活的鲜活瞬间,但如今的部分街拍行为逐渐异化。安福路的“老法师”们手持长焦镜头,将镜头对准女性,未经允许拍摄甚至商用牟利,早已逾越了艺术创作的范畴。《民法典》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然而现实中,许多街拍者以“公共场合无隐私”为借口,将他人形象随意上传至社交平台,更有甚者,面对被拍摄者的明确拒绝仍纠缠不休,暴露出对个体尊严的漠视。这种以艺术之名行侵权之实的行为,无疑是对街拍文化的扭曲。

在短视频和种草经济的助推下,“街拍”的功利性愈发凸显。部分摄影账号以“街拍美学”为幌子,实则批量生产“美女集锦”,通过平台算法精准推送,收割男性用户流量,进而实现变现。这种商业模式催生出畸形产业链:拍摄者追逐“清凉穿搭”目标,后期刻意强化身体曲线。这种畸形的拍摄逻辑,不仅让街拍沦为一场“视觉围猎”,更折射出部分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和道德底线的失守。当镜头成为侵犯他人权益的武器,街拍便从城市文化的点缀异化为公共空间的顽疾。

“街拍”本无罪,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个体权利。要让“街拍”回归正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公共场所管理者责无旁贷,应强化精细化管理,对于损害他人权益的“街拍”行为,及时劝阻制止;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对未经授权的街拍作品建立下架机制,斩断偷拍牟利的渠道;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于“街拍”者的宣传教育;同时,公众也需提升权利意识,敢于对越界行为说“不”。只有当拍摄者敬畏法律红线、平台严守责任底线、公众筑牢维权防线,“街拍”才能回归记录与分享的初心。

安福路的快门声,本应是记录时代嬗变的切片。当镜头成为文明试纸,我们既要捍卫每个人“不被凝视”的权利,也要为善意创作留存空间——毕竟,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网红大片”,而在于其能否让每个行走其间的人,都感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与松弛感。这需要法律长出更锋利的牙齿,也需要每个摄影者心中常驻一杆道德的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