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上走在前列

本报特约评论员

古语云,“从善如登”。推动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坚持正向引导必不可少。让更多的凡人微光被看见,灿若繁星的文明银河才能流淌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才会触动人们内心的柔软处,激起情感和价值上的共鸣。对标榜样、从己做起,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平淡生活中勤勤恳恳,面对他者多些善意,面对困难多些勇毅,大国首都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将得以更加鲜明地彰显出来。

本月,北京万余名三级人大代表利用两周左右时间,围绕《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市委书记尹力以人大代表身份到基层征求意见建议时指出,北京作为首都,理应在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上走在前列,要坚持首善标准,努力把北京建成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城市与文明相伴相生、相互成就。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承载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城市文明是城市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它不仅体现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城市管理水平等“硬文明”中,更蕴含于高水平的“软文明”中。人的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是一座城市文化、文明的真正魅力所在。全方位加强市民文明素养的培养提升,塑造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大城市民”,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在的人文涵养和文明素质,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首善之区的必由之路。

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引导与实践。北京作为展现大国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精神文明建设尤为关键。近年来,“北京榜样”“最美家庭”“文明有礼好乘客”等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城市文明水位,而随着《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通过地方立法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文明标尺,以法治方式保障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我们的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城市服务更加优质、城市秩序更加井然、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文明更加鲜亮。

于是我们看到,2024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80分,比上一年度提升0.07个分值,保持多年连续上升态势,体现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走进餐馆,践行“光盘行动”;上路行驶,礼让行人;家中装修,敬告芳邻;投放垃圾,自觉分类……不少市民发现,发生在自己身边可感可见的文明行为正在悄然增多。德法兼治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首都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殊为不易、难以速成,尤须强化首都意识、坚持首善标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作为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必须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是履行首都职责、展示首都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更加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补齐的重要一环,更加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以首善标准全力打造首都精神文明金名片。

推动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坚持正向引导必不可少。只有把法律刚性约束和道德柔性引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道德典型模范的示范引领和正向激励作用,才能让文明从约束性要求转化为市民自觉性行动。让更多的凡人微光被看见,灿若繁星的文明银河才能流淌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才会触动人们内心的柔软处,激起情感和价值上的共鸣。对标榜样、从己做起,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平淡生活中勤勤恳恳,面对他者多些善意,面对困难多些勇毅,大国首都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将得以更加鲜明地彰显出来。

深化不文明行为综合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就需要统筹好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既聚焦群众当前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精准有力措施纠正不文明行为,又从根本上分析产生原因,综合施策治理不文明新现象,实现短期治标和长效治本相结合。将文明行为促进与城市治理、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努力营造优良城市环境和和谐社会氛围。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精神骨架的支撑,有赖于文明气质的涵养。在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上走在前列的北京,将向着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