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河南农民工刘诗利火了,先是参加某作家新书分享会,再是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网友评价说:“书读得纯粹,人活得干净!”“脚踩泥泞,依然能仰望星空”“笑容背后是向往诗意的灵魂”……一位工地大叔,他的故事何以让万千网友如此感动?
在传统印象中,建筑工人的日常是与钢筋、水泥相伴,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读书这种“文雅”之事与他们的生活状态好似相去甚远。但刘诗利执着于读书,愿意在书海中体会生命的舒展、遇见旅途的风景。为进一步求知,他走进图书大厦,参加新书分享会,将自己对书籍的热爱毫无掩饰地展现给公众。这一系列看似与其身份“不符”的行为,与公众固有的印象产生了出入,于是,人们便有了更多兴致去了解这位淳朴的农民以及其过往的经历。可以说,是这种反差,让刘诗利走到了聚光灯下,并得到关注与热议。
在知识快餐霸屏的时代,短视频、浅阅读吸引了众人,真正沉潜阅读,成了近乎“奢侈”的存在。不过,刘诗利为了读书,愿意在务工之余辗转多趟公交到各大书店,一待就是数个小时。他说,“读书,为了把自己弄得好一点”。他做到了很多人想坚持却未能坚持的事,这种对阅读的执着,显得那么清澈又稀缺,它触发了公众心底对美好的期待,引发了人们的共情与共鸣,值得点赞!
不单刘诗利,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文化剪影:弹钢琴的外卖骑手,用曲调奏响生命的交响;画油画的卖菜大姐,以笔触绘就多姿的生活;喜爱诗歌的农民工,凭借着一首《再别康桥》吟出对远方的憧憬……这些平凡人的不凡梦让我们懂得:认真生活的人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尊重!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涌入城市,他们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红利的共享者。尤其在物质生活得以提升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相关部门同样需要看到这一类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让这些为城市建设出过力的人,也真正享受到同样的精神滋养。毕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文化殿堂之大,文化活动之多,推广口碑之好,还体现在对一般劳动者的认可与关注程度。(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