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体育”需兼顾便捷与安全

只需手机下单,教练便自带器材上门培训……这个暑假,面向青少年及幼儿提供体能培训、中考体育提分等服务的“上门体育”悄然兴起,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青睐。

“上门体育”送课到家,破解了家长接送难、孩子运动少的痛点,但因场地和器材非标准化、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也有安全隐患。一方面,就近选择的训练场地,如小区空地、地下停车场等,往往存在地面不平、照明不足、通风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专业运动对场地的要求;另一方面,移动器材的维护保养缺乏有效监管,保护措施也不够到位。同时,由于多数服务提供者未在相关部门备案,教练资质真假难辨,一旦发生训练事故,消费者易陷入维权困境。

面对“上门体育”这一新业态,既要有清晰的安全底线与行业门槛,又要为新模式预留足够试错与生长的弹性空间。消除“上门体育”安全隐患,需多方合力筑牢安全网,建立规范的场地选择标准、严格的器材安检制度、透明的教练资质认证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同时兼顾便捷与安全。

协同共治尤为关键。可打造由体育主管部门主导,市场监管、教育、人社等部门协同的体育教练资质备案与公示平台,清晰界定不同年龄段体育教练的资质标准。平台需承担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教练资质,为不同训练场景制定明确安全规范,并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与预案。消费者更需擦亮眼睛,主动核实教练资质,签订权责清晰的服务协议。在规范中发展,在监管中完善,才能让更多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