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国庆中秋假期临近,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己购买了机票,准备线上值机选座时,却发现能选的座位非常少,大片座位处于“锁定”状态,这是为什么?买票还得“买座”?花钱“选座”引争议,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机票“锁座”相关投诉,消费者反映:“座位被锁起来。”“全剩后面的座位,没有靠窗的座位。”“专门设置的母婴座位也是锁定的。”(9月22日 央视新闻)
国庆中秋假期前夕,不少消费者吐槽机票“锁座”难题:经济舱前6排全被锁定,靠窗、过道座位难觅踪迹,甚至母婴座位也需付费解锁,航空“付费选座”这一从国外低成本航空引入的模式,如今已演变为国内航司的“行业惯例”,却在争议声中逐渐偏离服务本质,沦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隐形工具。当“选座”从自愿增值服务变成“不付费就无好座”的强制消费,这样的“惯例”,真的该一直惯下去吗?
航空“付费选座”的争议核心,在于公平交易权与知情权的双重失守。早期航司“锁座”是出于安全考量,预留特殊座位给老人、母婴等群体,合理且必要;但如今,大量常规座位被刻意锁定,仅留后排中间座位供免费选择,实质是通过“人为制造稀缺”逼迫消费者额外付费。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机票,客舱一共176个座位,除安全出口外,经济舱前6排全部被“锁定”,部分其他排座位靠窗和过道的也被“锁定”了,旅客无法免费选择。而航司却未公开“锁座比例、选座定价标准”,这种“只谈收费、不谈规则”的做法,显然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支付机票费用,本就应享有选择常规座位的权利,航司将大部分座位划为“付费区”,实则是将基础服务拆分收费,涉嫌“二次剥削”;而未提前告知锁座规则的行为,更是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购票变成“被动接受加价”的陷阱。
“惯例”的固化,源于监管缺位与行业垄断的双重纵容。专家直言,“无权威认定违法、无行政处罚”让航司有恃无恐;而航空业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也让消费者缺乏“用脚投票”的选择权,即便对“付费选座”不满,旅客往往因航线限制不得不选择现有航司,这更让航司有底气将不合理规则延续为“行业惯例”。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航司甚至将母婴座、安全出口等本应优先保障特殊需求的座位也纳入付费范围,完全背离了航空服务的公益属性,将“盈利”置于“服务”之上。
破解“付费选座”困局,不能依赖航司自觉,更需监管部门“一锤定音”。首先,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明确标准:划定免费座位的最低比例,明确靠窗、过道等常规座位需保留足量免费名额;要求航司在购票页面显著标注锁座规则、付费标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其次,对刻意通过“锁座”强制消费的航司,需依法依规严肃处罚。最后,航司也应回归服务本质:付费选座可作为增值选项,但不能以牺牲普通消费者的基础权益为代价,对老人、母婴等群体更应保留优先选座的福利,而非将所有座位都标上“价格标签”。
航空服务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当消费者为机票付费后,却要为一个普通的靠窗座位再掏腰包,这样的“行业惯例”早已失去合理性。监管部门需及时出手,航司更应摒弃“唯利是图”的思维,让“选座”回归服务初心——唯有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让航空出行真正成为舒心的体验,而非“步步加价”的无奈之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