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潇(山东大学)
10月5日,有网友发布求助信息称,西藏海拔4900余米处的珠峰东坡营地突降暴雪,致近1000人被困无法下山。5日下午,记者致电珠峰景区,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有数百人正在上山铲雪,疏通道路,营救被困人员。(10月5日 极目新闻)
事件曝光后,网络舆论迅速聚焦于救援成本:“浪费国家资源”“自己闯的祸自己买单”“就该让他们自付救援费”等批评声此起彼伏。不可否认,以往确有背包客无视禁令私自闯入禁区遇险,此类行为耗费公共资源,理应被谴责。
但此次珠峰东坡被困事件,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游客“任性”。需要明确的是,该徒步项目并非野生路线。有正规企业运营,完整的资质背书让游客有充分理由相信,这是一条经过安全评估的成熟路线。在这种背景下,将险情责任完全推给游客,显然有失公允。
更值得追问的,是官方与企业在引流宣传中对风险的刻意弱化。2023年11月的产品宣传上,该项目被划分为“小白—进阶—资深—王者”四个等级,其中“2日小白之旅”明确标注为“入门级”,宣传语直言“无论是徒步小白,还是徒步大神,都期待未来在雪山环绕的风景里与你相遇”,还以“徒步珠峰东坡,以更温柔的方式亲近她”营造低门槛假象。这种包装彻底模糊了高海拔徒步的本质——即便“小白路线”,其营地海拔也达4677米,与日常生活场景有着天壤之别。高原反应、滑坠、失温等风险不会因“分级”而消失,所谓“温柔”不过是相较于“登顶珠峰”的相对表述,却被转化为“人人可及”的安全承诺,直接导致游客对自身能力与环境风险的双重误判。
这样的宣传误导并非个例。9月25日海拔5588米的那玛峰刚发生滑坠悲剧:一名持有登山协作证的爱好者为拍照解开安全绳,不慎被冰爪绊倒坠亡。而那玛峰长期被宣传为“初级登山者入门之选”“人生第一座雪山”,即便曾因冰裂缝暂停开放,重启后仍以“低难度”为卖点。
雪上加霜的是社交媒体上的个体误导。不少博主为博眼球,发布“无昂贵装备也能完成徒步”“XX元帐篷扛过雪夜”等攻略,将侥幸成功包装成“入门标配”,这种分享刻意回避了“最坏情况”。户外攻略本应是风险提示书,却沦为流量炫耀帖,与官方宣传形成“双重误导”,将更多缺乏经验的游客推向险境。
归根结底,景区引流之后必须扛起兜底责任。此次珠峰东坡游客被困,既未见基于救援能力的流量限制,也未看到对极端天气的精准预警,且未能及时将预警传递给山上游客,暴露出“重推广、轻防控”的致命短板。真正的安全保障,应当是在宣传时就明确标注“需高原徒步经验”“必备装备清单”,是根据生态与救援能力设定每日准入上限,是建立“气象预警—路线关停—游客通知”的闭环机制。引流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分级营销合理,但必须以风险防控为前提。
珠峰东坡的风雪终会停歇,但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安全底线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当“网红秘境”的宣传褪去滤镜,留下的应是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则的坚守。毕竟,风景再美,也不值得用生命冒险;流量再重要,也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