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怡(湘潭大学)
10月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南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两个班级组织“愧疚教育”活动,家长跪地排成一排,学生蒙眼从家长背上踩过,现场配有抒情背景音乐。活动中,一名女生摘下眼罩后发现跪地者为父母,当场情绪崩溃。据了解,活动前未明确告知家长需跪地,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丢脸”而被迫配合。活动结束后,有学生向教育局投诉,称其形式“猎奇且令人不适”。10月7日凌晨,河南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发文致歉,表明今后将注意方式方法,优化育人方式。
以“感恩教育”的名义让父母跪地搭“人桥”,实则让教育沦为了耍“花架子”的舞台,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映家长的艰难托举,不仅矮化了家长在学生成长路途中的重要地位,还刻意将“愧疚式教育”放大,原本想感化学生,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付出,最终换来的却只是学生内心的愧疚与自责。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在蒙着眼的滤镜下,脚下踩着的是父母坚韧的外壳。
教育不该披上“愧疚”的外衣,也不该用“愧疚”这个概念来造成对学生的“情感绑架”。以如此猎奇的方式让家长跪地,还用扬声器鼓励学生向前走,学校应该反思,举办这场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还是突出“愧疚”的主体地位,异化学生对父母的情感。
学校以“具体细节考虑不周”来含糊回应公众,已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与真。所谓教育不是牺牲父母来换取孩子的理解,而是通过彼此间的深度交流或者细节感受来搭建心灵的桥梁。如此缩小父母的价值地位,只会扩大学生的愧疚心理。
父母为了孩子甘愿放得下身段,用压弯了的脊背去“托举”,这本就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不该通过这种形式来证明。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的方式也不该被一个活动定义。
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需要回归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温情,理解父母的不易才是最主要的。活动只是一个媒介载体,不能沦为任意扭曲教育的工具。
即便“愧疚式教育”又一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这不能成为模糊教育概念的一个定义。学校应该发现“素质教育”背后的闪光点,让教育回归正确的育人轨道,而不是打着教育的幌子,行违背教育真谛的事情。
学生对父母的爱,是成长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也不会因为一次活动就发现那些隐藏在父母背后的好。当然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托举,也不是在愧疚的音调里拉长的。
教育是场心灵的马拉松,既能让学生看得见自我成长,也能让学生自主发现与父母间情感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