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女孩的红烧肉”,眼球经济不能有“眼球”没“经济”

近日,辽宁沈阳一名称为“卖女孩的红烧肉”餐馆引发争议。不少网友称该店以“卖女孩”作为店招引人不适。29日,记者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及涉事餐馆负责人处了解到,相关招牌已经连夜拆除整改。(9月29日 极目新闻)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少商家将“出奇制胜”异化为“低俗博出位”,试图用猎奇、冒犯性的名称或营销手段吸引关注。“卖女孩的红烧肉”显然深谙此道:它利用“卖女孩”与“红烧肉”的诡异组合制造认知冲击,打破人们对餐饮店名的常规认知,从而在众多餐馆中“脱颖而出”。

从实际效果看,它确实赚足了眼球,短时间内成为网络热议焦点,甚至让三家分店都获得了远超寻常的曝光度。但这种曝光是建立在冒犯公众情感、挑战道德底线基础上的“负面流量”,正如网友所言:“看到店名第一反应不是想吃红烧肉,而是觉得不舒服”,用不适感换来的关注,终究只会让商家臭名远扬。

更值得追问的是,这样的店名为何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街头?餐饮店名虽属商家自主经营范畴,但并非毫无边界,需符合公序良俗、尊重公众情感,这是市场经营的基本准则。“卖女孩”三字极易让人联想到不良暗示,违背了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本应在审核阶段就被拦截。监管的缺位,让商家的低俗营销有了生存空间,也让公众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视觉冒犯。

商家或许以为“先不管好坏,火了再说”,但实际上,靠低俗博眼球的歪门邪道,从来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口味、卫生与服务,而非哗众取宠的噱头。

曾经红极一时的“厕所串串”“猪圈火锅”等店名,虽然短期内吸引了流量,却因格调低下引发广泛批评,最终要么改名换姓,要么在舆论压力下黯然退场。消费者或许会因好奇尝试一次,但绝不会为冒犯性的营销买单第二次。“卖女孩的红烧肉”即便短期内获得了关注,也会因店名带来的负面印象,让多数潜在顾客望而却步,最终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商业经营不仅是逐利行为,更需承担社会责任。一个合格的商家,应当用优质的产品和文明的营销传递正向价值,而非用低俗内容污染公共空间。餐饮店名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卖女孩的红烧肉”这类店名,无疑拉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伤害了公众对商业环境的好感。

此次“卖女孩的红烧肉”事件,既是对商家的警示,也是对监管部门的提醒。商家当清醒认识到,“眼球经济”不是“没底线经济”,真正的流量,是靠口碑积累的“正向关注”;监管部门则需完善商业名称审核机制,明确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从源头遏制低俗营销。

唯有如此,才能让商业竞争回归良性轨道,让“眼球经济”真正服务于优质产品,而非沦为低俗炒作的温床。毕竟,靠冒犯换来的“热度”,终会被唾弃,只有守住底线的经营,才能走得长远。

来源:红网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