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月饼没榴莲,我们究竟在关注什么?

“榴莲月饼没榴莲”,近日,《新京报》的一则调查报道引发热议。真不是大家闲得较真,谁都知道老婆饼里没老婆,可没人能接受奔着“真榴莲”买的月饼,咬开全是“榴莲味调料”的糊弄。媒体核查了20款榴莲冰皮月饼,6款低价货在直播间喊着“精选果肉”“假一赔十”,实际榴莲成分不足3%,全靠添加剂撑出那股味。这不是玩笑,是把消费者的信任当面团揉,把“想买点真东西”的期待摔在地上。

我们盯着这口月饼,首先看到的是消费者权利意识醒了,可维权的坎儿还在。搁以前,商家一句“这是风味食品”可能就蒙混过去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知道买东西得看配料表,知道“宣称有果肉”就该真有果肉,知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写着“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可醒了之后呢?真要为一盒几十块的月饼较真,找证据、走流程,耗时间耗精力,不少人最后只能认栽。就像这次被查的6款月饼,消费者当初信了主播的话,拿到手才发现货不对板,想维权又怕“小题大做”,这不就是权利觉醒后的困境?我们关注的是“我知道自己该有啥权利”,更盼着“这权利能实实在在落地,不用为吃口月饼费半天劲”。

我们揪着这事不放,更在问商业诚信的底线到底还在不在。商家说“我没说100%榴莲肉啊”,说“这是行业常见做法”,可“榴莲月饼”的核心卖点不就是榴莲吗?就像蟹黄汤包没蟹黄、牛肉干里没牛肉,都是拿“概念”当遮羞布,把“名实相符”的底线往低了踩。你说成本高卖不起价,大可以标“榴莲风味月饼”,明明白白做生意;可偏要在直播间拍着胸脯说“真果肉添加”,转头用3%的榴莲成分糊弄人,这不是行业惯例,是诚信缺失。我们关注的,不是商家赚多赚少,是做生意的“实在”咋就成了稀罕物,要是连“说啥有啥”都做不到,那商业里的信任,不就成了空话?

更深层看,我们怕的是这类事一点点耗光社会的信任成本。一盒月饼没榴莲,看似是小事,可架不住一次又一次:买奶粉怕掺假,买水果怕打蜡,现在买盒月饼还得盯着配料表猜“到底有没有真东西”。消费者每次被糊弄,对商家的信任就少一分,对整个市场的放心就减一寸。往后再有人说“我这是真材实料”,大家第一反应不是信,是“别又骗我吧”,商家得花更多钱做宣传证明自己没骗人,消费者得花更多时间挑产品怕踩坑,这就是信任成本涨上去了,最后谁都没好处。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次次“小糊弄”攒起来的大问题:要是市场里的信任被耗光了,买卖双方都得吃亏。

当然,这事也戳着监管得跟上“新套路”的坎儿。现在商家的花样太多,今天是“榴莲味”冒充“榴莲肉”,明天可能又整个“芒果风味”当“芒果果肉”。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直播电商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提到,下一步,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直播电商乱象将受到强力整治。这方向对了,但更得跟紧这些“换马甲”的套路——不能等消费者都吃亏了才查出问题,得提前把“什么是真果肉”“什么是风味调料”的标准说清楚,让商家不敢钻“灰色地带”的空子。平台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主播在镜头前喊“真果肉”,平台得先查查到底有没有,别任由商家信口胡诌。

说到底,我们关注“榴莲月饼没榴莲”,关注的从来不是一口月饼。是盼着消费者的权利能真真切切被保护,不用为点小事维权难;是盼着商家能守住诚信底线,别拿“概念”糊弄人;是盼着监管能跟上花样,让市场里少点坑;更是盼着这社会的信任别被一次次小糊弄磨没了。毕竟中秋吃月饼,吃的是个顺心;平时买东西,图的是个放心——这点实在,不该是奢侈品。

来源:红网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