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晴(重庆大学)
近日,有网友反映粤R牌照(清远)的法院车辆出现在150公里外的广州山姆超市停车场,且司乘人员未穿制服购物,被网友质疑公车私用。26日晚,广东省英德市法院发布情况通报,确认该车为法院车辆,并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工作人员。这则看似小事的新闻,其实是对司法公信力的一场“微型考验”。
司法人员异地执行公务时,总得有解决温饱的时间,这点没人否认。从英德到广州150公里的路程,往返加上法院工作,耗费一整天的时间都属常态。奔波途中想找个便捷场所用餐,本是人之常情,公众对此并非不能理解。
但“需要吃饭”与“如何吃饭”“用什么车去吃饭”,始终是两回事。根据《警车管理规定》,警车不得挪用;驾驶警车时应当按照规定着制式警服。但此案中工作人员借送达途中之便,将警车开进了商场停车场购买午餐及部分私人生活用品,既用公车办了私事,又违背了着装规定。这种“公私不分”的操作其实是把合理需求变成了违规的借口,引发公众质疑也不奇怪。
公众的不满,从来不是针对“司法人员要吃饭”的基本权利,而是对“公权私用”的天然警惕。试想一下,若工作人员在送达间隙,始终穿着制服并严守公车使用规定,简单买份便当或者就近在餐馆用餐,是不会引发此次舆情的。但“逛超市购买私人物品”与“未着制服驾车”的情况叠加,让解决吃饭问题的合理需求变成了以公谋私的争议点。这恰恰说明,司法人员即便面对吃饭这样的小事,也需在规矩框架内行事——这不是要剥夺合理需求,而是要守住公权的边界。
行为背后的公信力损耗也值得重视。超市购物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见微知著”的道理不可不知。如果象征司法权威的警车出现在消费场所,本应严守规则的司法人员还随意变通,那么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会不会因此悄然松动呢?这种貌似不痛不痒但又潜移默化的损害,恰恰是司法公信力最需守护的底线。
当地快速追责反映了其良好的纠错态度,但真正的防范也不可无。既要通过纪律教育强化“公车姓公”的意识,也要考虑优化异地公务保障,比如明确餐食补助标准、提前规划公务路线时预留合理用餐时间,让司法人员能够不必为吃饭犯难,这样也就更无需冒险违规。
其实,司法公信力从来不是来自多少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来自无数个“送达途中不逛超市”的小细节中,同时也来自“异地出差能安心吃饭”的人性温度里。既让制度守住边界,又为合理需求留出足够空间,才能让司法人员既守规矩,又能安心履职,让法院的徽章真正闪耀在民心之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