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湖北红安文旅的“大招”引发热议。据湖北日报报道,当地主动公开了副县长、文旅局局长等多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承诺让游客“有问题直接call”。此举确实暖心,“游客首单不罚”等举措紧随其后,当地诚意满满。
然而,点赞之余,我们更需冷静思考:文旅服务的优化,绝不能止步于文旅负责人的电话接听。如何将这种非常时期的“超常服务”转化为细水长流的“常态保障”?关键在于筑牢那道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制度堤坝”。
文旅服务的长效化,需要从“人”的热情转向“制度”的保障。负责人公开电话,体现了“有呼必应”的决心,这是服务意识的宝贵提升。但话说回来,“电话直呼”再好,也只是个“应急招”。游客多了,电话会不会被打爆?节假日后,志愿者撤了,免费车位收了,这股子热乎气儿会不会凉下来?
长效机制的建设,需要思考如何将个案解决的“点”串联成制度保障的“线”,进而覆盖服务体系的“面”。这并非否定“电话直呼”的积极意义,而是强调其应作为完善制度的“催化剂”和“探路石”。个人的精力与时间终究有限,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服务体系,不能长期建立在领导干部“亲自接电话”的基础上。动人的服务承诺,既需要真诚的意愿,更需要持久的制度耐力来支撑。
规避善意举措的次生风险,必须依靠制度的理性设计。好的初衷未必自然带来好的结果。电话公开后,如何保障领导干部正常工作不被打扰?问题受理后,跨部门协调与解决的流程是否畅通?这些都是“善意”之后必须用制度来解答的现实课题。若缺乏周密的制度配套,热情可能遭遇现实冷遇,承诺也可能因无法持续而损耗公信力。文旅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有赖于一套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制度体系,以此将“未呼先应”的主动性固化下来,确保服务效能不因领导注意力转移而波动,不因节假日结束而消退。
筑牢“制度堤坝”,核心在于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道“堤坝”,不仅是规范与流程,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治理智慧。这意味着,要从被动响应投诉,转向主动预见需求、优化服务流程、制定应急预案的系统性建设。例如,通过公开电话收集到的游客诉求,深入分析,从而倒逼公共设施、市场监管、志愿服务等整个服务体系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升级。这正如“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制度的打磨虽不显山露水,却能赋予服务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可靠性。
红安的探索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起点。它告诉我们,文旅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品质与治理能力的竞争。一时的“网红”效应固然能吸引眼球,但持久的“长红”魅力,必然植根于坚实可靠的制度土壤。
我们期待,各地文旅部门能在这样的创新实践中,不仅有“打电话找我”的亲民姿态,更有沉淀出“不用您呼叫”的周全服务,用制度的确定性守护好每一份文旅热情,让“诗和远方”真正成为游客安心、舒心的美好体验。
来源:红网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