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近日,广东一女子打车拒付高速费被司机送回起点的新闻引发热议。女子因主动要求走高速却不愿承担费用,与司机争执不下;司机一气之下掉头折返,将人送回上车点。这场因十几元过路费引发的“拉锯战”,最终以双方各执一词、网友争论不休收场。表面看是“该谁付钱”的道德考题,实则暴露了公共服务中最扎心的隐忧——当规则共识被个体的任性消解,受损的终将是整个社会的契约秩序。
事件中,乘客与司机的行为都踩中了规则的“灰色地带”。按《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各地网约车平台规则,乘客要求走高速产生的通行费,应由乘客承担,司机索要费用合情合理;但司机以“先垫付”为由中途甩客,却违背了运输合同的基本义务。运输服务自乘客上车时生效,司机有责任完成运送,若遇拒付,完全可通过报警、平台申诉等合法途径解决,而非用“情绪对抗”激化矛盾。视频里女子被拒开车门时的慌乱、强行拉车门的危险,都在警示:以错制错,只会让小纠纷滚成大雪球。而乘客那句“没钱不给”的强辩,更暴露了对规则的轻慢——既然主动选择走高速,就该预见到附加成本,拒绝履约本质上是对公共规则的“逃票”。
耐人寻味的是,网友对司机的支持声占比颇高。这种“爽感”背后,藏着对基层服务者维权难的共情。现实中,司机面对乘客赖账时,常陷入“吃哑巴亏”或“违规硬刚”的两难:报警流程繁琐、平台追款周期长、举证成本高……于是有人选择“以暴制暴”,用极端方式宣泄不满。浙江曾有女乘客因拒付返程高速费被五六个司机取消订单,深圳也有司机为百元过路费与乘客争执数小时。这些案例串联起来,勾勒出服务行业的维权困境:个体在与乘客的“当场硬碰”中处于弱势,规则虽明确,执行却缺乏高效托底。当司机觉得“正常维权太麻烦”,便容易用“送回起点”的任性代替理性,最终让矛盾从“该不该付钱”变成“谁更不讲理”。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规则共识未被真正内化。过路费的归属本无争议,争议的是双方对规则的遵守意愿。乘客未必不知该付费,只是抱着“耍赖或许能省”的侥幸;司机未必不懂不能中途甩客,只是被“维权难”激出了火气。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共服务中的规则执行链条存在断点——平台是否在叫车前通过弹窗、语音提示明确附加费责任?是否有便捷的线上申诉通道让司机快速追款?社会是否建立了针对“赖账者”的失信惩戒机制?这些配套的缺失,让规则停留在纸面上,反而助长了“谁更强势谁有理”的歪风。
要破解这类小纠纷,需要的不是站队点赞,而是共同补全规则共识。对平台而言,应在叫车前通过弹窗、语音提示明确附加费用责任,减少信息差;对管理部门而言,需优化司机维权流程,比如开通线上快速追款通道、建立乘客信用档案,让“赖账”付出实际代价;对社会而言,则要通过案例普法,让“违约必担责”成为共识。毕竟,公共服务的高效运转,从来不是靠某一方“忍气吞声”,而是靠每个参与者都敬畏规则、维护规则。
十几元的过路费,最终该由谁来买单?答案或许不在“该”或“不该”,而在我们能否通过这场风波,学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守护规则。当乘客不再心存侥幸,司机不再以错制错,平台与社会共同托底维权,小摩擦才不会变成大裂痕,公共服务的温度与秩序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