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之争,少较“正宗”劲

一场演唱会,一碗胡辣汤,吵得很热闹。近日,艺人苏醒在西安演唱会上一句“西安的肉丸胡辣汤是真正的胡辣汤,河南那个胡辣汤那真不是”,瞬间把美食话题煮成了一锅“地域口水战”。这不是在争胡辣汤的真假,而是把“家乡偏爱”说糙了,又撞上了大家心里那根“地域公平”的弦。

这本是一场关于美食风味的主观表达,却因一句“那真不是”沦为地域对立的导火索。背后暴露的,何止是明星艺人的“用词随意”?往深了想,藏着的是“怎么夸家乡”“怎么说话”的大讲究,尤其是对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来说,更得拎清楚边界二字。

谁不爱自己家乡的味道?苏醒生在西安,从小喝着肉丸香的胡辣汤长大,在老家舞台上夸句“自家的香”,本是人心底的热乎气。就像北京人说自家炸酱面最地道,重庆人觉得家乡小面最巴适,这份“我的地盘我的味”的偏爱,藏着每个人对故土的念想,没什么错。可错就错在他把“偏爱”说成了“唯一”,用“谁正宗、谁不真”的尺子去量两碗不一样的汤——河南胡辣汤和西安胡辣汤的用料、做法、口感压根不是一回事,硬要分个“真假”,就像拿饺子和包子比谁是“正宗带馅的”,既不懂吃,也伤了人。

更让人在意的,是这场争议里藏着的“语言随意”。生活里这种话其实不少见:“我们这的面条才叫面条,外地的都是糊弄”“就咱这的方言最地道,别处的都是变味了”。嘴上说的是美食、方言,骨子里是把“家乡好”变成了“别处差”,把个人偏爱当成了绝对标准。

河南逍遥镇胡辣汤协会一工作人员表示,“最正宗的胡辣汤是河南的,这件事是无可争议的。”听着是争源头,其实也是掉进了“唯我正宗”的坑。要知道,好吃的从来不是比出来的,就像老辈人说的“百人百味”,河南胡辣汤养了河南人的胃,西安胡辣汤暖了西安人的心,哪有什么“唯一”?去好味道从来是各美其美,不是非此即彼。胡辣汤之争,表面争的是“谁家更正宗”,实则折射出地域文化认同的焦虑。

近年来,河南和陕西文旅互动频繁,你推我的龙门石窟,我推你的兵马俑,游客两边跑。你看,互相捧着来,比互相较着劲强多了。苏醒的道歉虽迟但到,却仍被部分网友指责“避重就轻”——究其根本,是公众期待的不仅是“用词妥帖”的表面修正,更是对地域文化平等的深层认知。

少一分“非我即错”的傲慢,多一分各美其美的包容,才是避免无心之言变伤人之箭的关键。当今社会,地域差异、文化敏感都是高爆点话题,明星艺人不能只靠反应快“灭火”,更要修炼“想清楚”的功夫。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说话前也得系好“思维安全带”。夸家乡时多用“我们特色”,少说“你们不行”,这不仅是话术,更是格局。

下一次夸赞故乡的胡辣汤时,不妨让两地美食“隔空点赞”——美食如此,文化亦然。守住言语的边界,才能让每一份热爱,都飘散温暖的香气。毕竟,好东西从来不是比出来的,是大家一起品出来的。西安的肉丸胡辣汤鲜,河南的肉片胡辣汤香,各喝各的痛快,多好?

来源:红网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