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专精特新发展步伐坚实。“小巨人”企业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5%的数量,贡献了9.6%的营业收入和13.7%的利润。(据《人民日报》11月17日报道)
规模不大,却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在价值链上居于上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巨人”企业,已成为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从中国空间站使用的厚度不到0.1毫米的玻璃,到C919大飞机的发动机涡轮叶片,都凝结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智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底蕴是科技。它们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不断填补技术空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小块头”同样能够迸发大能量,促进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是更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专精特新服务站,“一张表”上需求清单、服务清单、解决清单一目了然,找场地、寻人才、问市场……企业各类诉求能得到积极解决。目前,北京已建成110家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站,形成“五公里服务圈”。纵观各地,从梯度培育机制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从便捷服务到金融精准滴灌,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着力打通企业发展堵点。助力企业成长为“小巨人”,要构建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积极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培育“小巨人”,就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生力军。截至2024年底,河北累计培育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5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9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14家,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6家。数字背后,是河北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的积极努力。面向未来,我们要培育更多“小巨人”,让它们在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打造更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就能为经济转型升级筑牢根基,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贾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