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院士”鱼龙混杂,含金量由谁来评判?

徐林生

11月22日,俄罗斯工程院就江苏科技大学前教授郭某“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争议向新京报记者回复邮件称,郭某院士资格暂予中止,并对其提交的材料合规性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审查期间,郭某的院士资格暂予中止。(11月23日《新京报》)

此前,郭某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引发广泛关注。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正处于侦办阶段。该通报还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校方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

据媒体报道,郭某拥有多个备受瞩目的头衔,包括“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讽刺的是,除“外籍院士”外,其他身份标签均属伪造,弄虚作假胆量之大、手段之卑劣,可谓登峰造极。

在我国公众心中,“院士”不仅是崇高学术称号,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或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杰出学者,凭借其深厚学术造诣、卓越科研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尊重。同时,我国授予国外专家的“外籍院士”称号,条件较高、审核严格,含金量十足。

不过,国外机构授予我国境内人士的“外籍院士”头衔鱼龙混杂,良莠难分。这些颁授机构,有代表相关国家官方的,有属于半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有民间组织。不同机构举办目的、申请条件不同,所颁授的“外籍院士”含金量相差甚大。

近年来,陆续有“水院士”被揭发,这些“外籍院士”头衔的含金量引发广泛关注。媒体调查显示,这类头衔基本由国外民间组织颁发,申请者只需支付高额“服务费”“咨询费”即可获颁,俨然明码标价的“学术商品”。涉事机构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乌克兰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以及授予郭某“外籍院士”头衔的俄罗斯工程院。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俄罗斯工程院属于民间机构,并非国家学术权威机构。若对标我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才是俄罗斯的国家级学术机构。换言之,郭某的“外籍院士”头衔,本质上与“水院士”无异。

然而,“外籍院士”的含金量究竟由谁来评判?这一问题并非易解。当前,我国尚无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国外颁授机构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因此,国外机构所颁授的头衔孰重孰轻,往往由获颁授者、所在单位、政府部门、颁授机构及媒体等主体自行定义,信息不对称,公众难辨别。这也是别有用心者得以凭借“外籍院士”人设欺世盗名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人士获颁“外籍院士”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涉“水院士”事件也频频曝光。面对这一乱象,有关部门应当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提高公众对“外籍院士”含金量的辨别能力,让“南郭先生”无机可乘,共同维护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