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亿多,让老人们安享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一个家庭的愿望。然而,面对智能电视、智能家电等数字产品,许多老人却陷入“不会用”“不敢用”的困境:遥控器按钮复杂、操作步骤繁琐、付费陷阱层出不穷,一台本该属于休闲娱乐的电视机,反而成了他们的“难题之源”。(11月23日 《华商报》)
众所周知,现在的电视功能越来越全,也越来越智能。“智能”本该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但却让很多老年观众望而却步——遥控器按钮复杂、字体偏小、操作步骤繁琐;更关键的是,处处都是收费入口或会员提示,一不小心就会遭遇套娃式付费,这让老人们不敢随意操作。
电视理应成为老人休闲娱乐的工具。然而,如今的智能电视已不再像传统电视那样“打开即看”。在全社会都进行适老化改造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老年人与智能电视不“兼容”的难题,政府职能部门也三令五申,要求对电视机进行适老化改造,减少“套娃式”收费,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让繁琐的操作回归简单,让电视机再次成为老年人的“生活伴侣”。
电视机厂家也确实按照要求,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放大字体、增大按键、增设一键直达和语音控制、增加了老年模式等。但是,行业的这些适老化设计更多的则是表面微调,操作还不够直观,没有触及智能电视的底层逻辑,缺乏足够的老年人友好设计。因此,智能电视适老化改造后,只是解决了“看得清、按得动”的表面问题,并未真正将老年人从“看电视难”的困境中彻底解救出来。
相较于年轻人丰富多彩的娱乐渠道,老年群体更倾向于观看电视。但是,套娃付费、操作繁琐、切换信号源、语音识别不准、难以关闭的广告、复杂的会员体系……这些横亘在老人面前的难题,依然让很多老人深深无奈,望“机”兴叹。智能电视机的适老化改造必须见实效,必须在操作逻辑的适配方面下功夫,同时深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切不可浅尝辄止。
智能电视机的适老化改造动力不足,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电视相关产业固执己见,认为老年观众仅仅愿观看而不愿消费。但不要忘了,老年人是观看电视的主要群体,智能电视抛弃老年人,是一种不智的选择。毕竟,老年群体有着庞大的数量和稳定的消费能力,他们对于优质电视内容和服务的需求不容小觑。
智能电视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现在智能电视的打开率低迷,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电视的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如何进行适老化改造,让老人不再惧怕智能电视?这同样是电视产业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