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

“教育内容:孝心、上进、诚实、认真;教学方法:显性插播、隐性植入……”“C语言”课程专业教师沈红卫教授完成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并详细阐释、工整批注,然后认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张3页纸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蕴含着一位专业教师对立德树人的深入思考。在绍兴文理学院,每一位教师都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梳理出3至5条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并在课堂教学中施行。

走进校园,记者感受到这里的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践体验、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从课堂到宿舍,从线下到线上,学校整合所有资源,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校党委书记汪俊昌说,通过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密钥,推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使专任教师具有思政意识和协同育人理念,教职工履行思政工作职责,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把“三全育人”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了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学校实施的“课程思政”行动计划,提出了“三个百分百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即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离。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党委副书记沈赤说,“启明心智、引导三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