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从外地飞回哈尔滨。女儿开车接我回家的路上,驾车右转友谊路,被交警将车拦住,女儿摇下车窗,交警礼毕,“司机同志,这条路正在修建地下管廊,5天前右转弯,改成信号行驶。这次不处罚,请下次注意!”顿时,犹如冬天里的一股暖流温暖了我。
交通法规是保证人车安全畅行的基石,人人都必须遵守。但在回家的路上按惯例右转通行,突然变成了信号行驶,难免让人始料不及。如果一味强调交通法规钢性处罚,不仅让驾驶人心理不服气,也会对执法者产生抵触情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次不处罚,请下次注意”,既考虑到现实的灵活性,也坚持了交通法规的原则性。不是处罚,胜似处罚,更会让违规的司机警醒深刻。无疑彰显了执法的温度,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值得点赞和借鉴。
前几年,被网上热议的“最美罚单”安徽桐城交警对外地牌照车辆因驾驶人不熟悉本地道路交通情况而违法停车,告知单上并没有填写扣分与罚款,而是交警的警告:“前面有停车场,下次注意”。这“最美罚单”美就美在处罚不是目的,提醒、教育驾驶人员认真执行《道路安全交通法》才是交警的初心。
高考期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对涉考车辆发生的违章和交通事故作出了“先考试,后处理”的举措,令人动容,这一人性化的举措得到了家长和考生的交口称赞。
现实生活中,一些执法行为并非尽如人意。比如,有的交警为了“完成任务”疯狂的贴罚单,或是在某个隐蔽角落抓拍违法车辆,让不少车主不满。这与“这次不处罚,请下次注意”、“最美罚单”、“先考试,后处理”的温情执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希望执法者的方式公开、透明、刚柔相济。执法的目的在于警示和教育公众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安全,而通过有效的执法,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善意的警示,不改再罚,这仍然是《道路安全交通法》的一部分。
在法律的框架内,执法者多一份善意,就会赢得一份感动,多一份温情,就会少一份反感。相互理解,换位思考,真诚的沟通,执法、遵法的初心就能得到共同的呵护。(本报评论员 潘广韬)
(来源:尚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