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进入4月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为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拥有很强韧性,坚定信心,又要高度警惕国际国内环境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正视和果断应对新挑战。
类似表述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也曾出现。尽管在制定今年宏观政策时,已经对国内外环境很多变化进行了前瞻性考虑,但具有更大不确定性的超预期变化,仍是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尤其是稳预期的最大考验。
超预期大致指向两个方向:新一波新冠疫情持续向全球蔓延,国内在一段时间疫情形势相对平稳之后出现多地散发聚集性疫情,给一些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俄乌冲突升级且有长期化趋势,由此带来的以原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增大,经济预期下调。
为让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跑得更稳、更好、更快,中央和地方已经密集快速出台各项应对举措。从投资看,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等总量数据超预期增长,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一大批国家重点重大工程如期开工;从消费看,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正在加紧落实到位。线上线下消费正在加快融合。医疗健康、养老、育儿等重点领域消费逐步扩大。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被叫停。县乡消费潜力正在挖掘;从外贸看,出口退税这一普惠公平、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的效用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应对超预期变化,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空前。“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的表述频密出现。为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国家税务总局倒排工期,加班加点,11天为20.3万户纳税人办理留底退税1557亿元。从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到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再到开发公益岗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各部门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频出实招。
应对超预期变化,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应对超预期变化,必须进一步释放煤炭产能,落实煤电企业多发电政策,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必须保障交通主干线、港口等骨干网络有序运行,有针对性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国际国内物流畅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应对超预期变化,就必须毫不放松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必须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就一定能够沉着应对各种超预期变化,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