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保供稳价需畅通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

张敬伟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许正斌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持续加强市场动态和价格监测。总体上全国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裕,价格基本稳定。

从西安到长春再到上海,疫情防控下的民生商品供给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特别是民生商品保障的“最后一百米”堵点。即使物资供应充足,若无人员配送,配送微循环不通,也会出现问题。人们已经习惯通过市场化的配送物流送货上门,一旦物流配送中断,社区管理人员和志愿者显然无法完成紧急时刻的物流配送服务。

动态清零下的保供稳价,物资供应充足是前提。从吉林、上海两地的情况看,无论是医疗卫生资源保障,还是生活物资保障,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即商务部对疫情防控重点区域移动的“多方帮一方”的联保联供机制。

疫情下的保供稳价,除了确保充足的民生物资供给,还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物流梗阻。因为一旦封控区增多,社区力量无法实现最后的保供。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封控,可能会阻断物流配送公司的业务;另一方面,社区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而且缺乏物流配送经验。

电商网购、物流配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生活常态。市场配置下的物流配送,密织成民生小微的微循环。这种微循环,不仅承载着不容忽视的民生福祉,而且蕴藏着庞大的消费动能。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上海为例,之所以会出现“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梗阻,就与其市场化配送失能所致的微循环乏力有关。在社区和志愿者无法满足居民日常供应的情况下,一些市民通过网上抢购,而这又会带来因市场资源稀缺导致的价格无序等问题。

疫情下的保供稳价,需理顺三个问题:一是宏观层面确保“多方帮一方”的联保联供机制,这体现中国特色的国家动员优势;二是中观层面明晰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治理机构的职责,不能层层传递压力将无限责任传导给社区管理人员,而是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情;三是充分发挥物流配送的市场功能,疏通“最后一百米”梗阻,畅通供给侧和需求端的微循环,给市场供给输血赋能,让民生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对疫情地区的堵点痛点进行疏通,保供稳价的市场大循环也要动起来。疫情地区可以封控,但是公铁空物流大通道不能随意封堵。为了防止上海疫情外溢,长三角高速公路封堵严重,导致物流车辆上得去、下不来。物流大动脉堵塞使得市场供需失衡,对市场和民生带来严重影响。

近日,交通部连续发文要求畅通高速公路物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凸显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保证全国和本地物流网络畅通。通则不痛——生产跟得上、供给有保障,物价能稳定;痛则不通——上海社区民生物资配送上的问题凸显物流配送微循环畅通的重要性。

保供稳价,供给侧的物资充足是前提,物流畅通是关键。只有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都畅通,物价才能企稳,民生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