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推文获赞,是官媒人本主义关怀的成功出圈

周洋锐(西南交通大学)

近日,浙江宣传公众号接连发布《“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新闻发布勿犯七个低级错误》等多篇围绕防疫及防疫相关事件的评论式文章。这几篇文章,在拥有公众号推文的最高“荣誉”——10万+阅读量的同时,可以看到推文评论区长到无法一会儿翻完的、颇为激动的留言。

这些留言的地址来自全国各地,有来自青海的网民说文章写得“有露水、接地气”;来自山东的网民夸赞文章作者为“有思想的笔杆子”,并且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脑力脚力笔力眼力缺一不可”;也有浙江的社工、大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什么人们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浙江宣传做到了什么?它有什么值得其他官媒学习借鉴的地方?我认为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即专业客观、人民本位和敢为人先。

首先是专业客观。“浙江宣传”作为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属于官方媒体。官方媒体能够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与其他自媒体、平台媒体有所区分的地方,莫过于其专业性、客观性与权威性。可以说,公信力是官媒赖以生存的土壤。浙江宣传在《“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中通过数据说话、研究结果代替渲染情绪话术的方式,从确诊病例、医疗资源、老幼人口、超额死亡率等方面,摆数据、讲道理,再次阐明了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立即完全“放开”。浙江宣传通过真实的数据、鲜明的对比、诚恳的劝导,告诉人们“脱离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谈疫情的‘控’和‘放’,都是空想性命题”这个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理。

当然,专业客观并不是浙江宣传的推文能够成为民心所向的最深刻原因。这些推文中反映出的最有价值的、也最值得其他官媒学习的地方,莫过于其真正做到了人民本位。事实上,曾几何时,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发声是多少媒体标榜的态度和出发时的初衷。可纵观如今互联网的大环境,自媒体提供的信息泛滥成灾,“表演”式采访、新闻敲诈、权利滥用、过度娱乐化、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现象层出不穷,受众很容易被桎梏于信息茧层之中。但本应该承担肃清互联网新闻风气责任的官媒,有时又显得缓慢和迟钝:对群众的呼声接收得不够及时,对人民的情绪无法给予安抚与反馈,对百姓的遭遇少了一份真切共情。试图用冰冷的文字应付关切,用避重就轻的手法敷衍群众,用艰涩的语言逃避责任,这些现象在防疫期间的媒体里并不罕见。而历史和实践证明,如果不用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这些手段不但不能掩盖错误,反而会使大众的怒火愈演愈烈,最终达到无可控制的地步。

反观浙江宣传在推文中,展现出了公开的、有力的、接地气的、回应群众关切的魄力。在《“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一文中,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点明了防疫中出现的几个重点问题,例如为什么病毒致死率低了仍不能立马“放开”、为什么会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这些问题在一些媒体来看过于“敏感”,可正是群众内心的疑问。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承担为群众提问、为群众解答的职责。在《3.2万条留言,那些你还没看到的》一文中,浙江宣传使用一整篇推文,呈现了网民的留言,并将其归纳总结为七类,在阅读完《“人民至上”》这篇推文后,大多数评论都显得积极和正面。这恰恰证明了,媒体不仅要为群众说话,更要让群众说话,帮群众说话。

最后也许我们内心仍有疑问:难道这些听起来并不深奥的道理,其他的媒体不懂吗?赞扬浙江宣传的专业操守和急人民所急的共情力时,不能忽略了它敢为人先的勇气。在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正在优化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层层加码的政策仍在变本加厉。在这个混乱的时节,需要有官方媒体站出来破除迷雾,顺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人民解读最新的国家政策,安抚群众因为变化而紧张的情绪——而浙江宣传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它以入木三分的笔力、洞察力找出了当下疫情防控存在的真正问题所在,回应了人民的关切;对于这些藏在大众内心的问题,首次集中给出了统一的、官方的态度,这何尝不是一次新的突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方是官媒所应当做到的,这种勇敢不应该仅仅作为突破,而更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唯有与群众将心比心,才能获得群众的共鸣。

也正如浙江宣传在《媒体监督: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文中所呼吁的——“舆论监督报道要想受欢迎、赢好评,说到底,优质的内容不能缺位,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否解决是观众真正想‘看见’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官媒作为最有公信力、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理应承担起在不确定性中给予群众确定性的任务,做好人民群众的“定海神针”。对于官媒人本主义的探索,我们仍旧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如何,以人民为本,才是提高公信力,在困难时期传递出信心与力量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