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前排落座率,应靠师生“双向奔赴”

红网 胡书铭(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话题#多地高校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报道中提到,多所高校都已采取了相应的督促措施,一些高校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了规定。河南工学院、陕西榆林学院等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深入教室,对学生前排就座情况、到课率、上课状态等情况进行检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主动“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带着教材来、提出问题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要求学生优先选择坐在前排座位,如果前排座位未坐满,学委将记录最后一排同学名单,并向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报告。有的高校还规定,学生多次犯规可能需要家长来校“陪读”。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明显是形式主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坐前排?早在几年前,便已流行一种说法:高中拼命学,到了大学就疯狂玩。正因为高中与大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培养理念,导致学生经历了高中大量“填鸭式”的学习,来到大学这种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习惯了被老师推着走的他们,来到大学后突然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便开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成为常态。而坐在前排也就意味着不仅不能睡觉、玩手机,还需要积极地参与课堂,与老师进行互动,一不留神还会和老师有眼神接触。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早点到教室不为别的,只为抢占后排的“黄金坐席”。

虽然坐前排并不等于学习态度端正,但确实一定程度上能让部分学生更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对提升学习效果有所帮助。因此,各地高校采取的措施也是为了给学生施压,让学生能学有所成。但显然,这些做法忽视了学生们的主体多样性,有些学生坐在后排或窗边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他们而言,“一刀切”地要求坐前排并不合理。同时,这种为了建设更好学风而付出的努力,也不应只是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和单方面的要求与规定,而应靠学生和老师的“双向奔赴”。

现实中,大学里不乏各式各样的“水课”,让学生们怨声载道。此前就有调查显示,学生不愿坐前排的理由中,有一点就是某些大学老师上课严重“划水”,不是照本宣科地念PPT,就是排斥学生参与度低而“摆烂”放视频。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除了从课堂纪律着手,更要同时把关老师的教学质量。

首先,要让老师更多地关注到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不管台下学生的听课状态,一味地“念”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及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其次,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流于表面功夫,不是用了PPT、视频播放等方式就叫多媒体教学,而要提升老师运用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的水平,鼓励老师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丰富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动脑也动手的能力。此外,完善课程反馈机制和更新培养方案也尤为重要。学校应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删掉部分形式主义的“水课”,更新知识体系过时的“老课”,做到与时代接轨,让学生们能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诚然,作为学生,学习本就是第一要务,切记不能因为老师上课“划水”而让自己荒废了时光。大学生更应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专业兴趣,对于感兴趣的课程,自学甚至旁听都不为过;对于不感兴趣的课堂,也务必尊重老师,而不是在后排落座一睡了之。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之外,学生也应当不断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朝着自己的理想之路去奋斗。

学风建设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任务,它不应该被所谓的落座率、抬头率、互动率等定义,否则会将其桎梏于形式主义的怪圈里。高校抓学风更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考虑问题,这才是解题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