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借阅量下降:阅读习惯变革下的新思考

张沥文 (湖南女子学院)

近日,光明日报一篇关于高校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湖南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报告数据显示,图书流通量从2019年的53万册逐年递减至2022年的26万册,昆明医科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与此同时,电子书的阅读量却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这一现象似乎表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高校图书借阅量的减少,并不直接代表大学生们不爱读书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借阅纸质书籍了。电子书、网络课程、社交媒体等,都是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借阅量的减少等同于大学生对读书的冷淡。

电子书的阅读量迅速增长也说明了这一点。电子阅读便捷、高效,可以随时随地下载、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同时,大部分高校课程也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许多课程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这也是导致纸质书借阅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相对于去图书馆借阅纸质书籍,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直接获取电子版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读书了,只是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高校和图书馆也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变革。一方面,可以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电子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办阅读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纸质书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肯定电子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大学生的阅读时间被逐渐切割成碎片,他们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进行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在手机上刷微博、看新闻、浏览网页时,往往只是匆匆一瞥,没有深入思考和品味,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虽然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更难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因此,大学生在享受电子阅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注重纸质书的阅读,以平衡自己的阅读方式。此外,还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碎片化阅读方式,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高校图书借阅量下降并非一个简单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一变化,既要充分利用电子阅读的便捷性,也要重视纸质书阅读的独特价值。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