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汤”45万元罚单撤销,执法不能“罚”字当头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7月15日,山东临沂“蛤蟆汤”事件迎来关键进展——联合调查组认定兰山区市场监管局执法存在证据不足、程序不当问题,撤销原处罚并停职5名工作人员;涉事饭店老板张云虽对处理结果满意,却因停业数月的损失,正考虑起诉索赔。这场始于一条菜品视频的风波,最终演变为基层执法规范的典型样本,值得细品。

从“拟罚45万”到“撤销处罚”,这场风波的转折点在于联合调查组的介入。调查组直指执法痛点:仅凭视频照片就定性处罚,证据链断裂;当事人申请听证却未组织,不予处罚决定超期送达,程序漏洞明显。这样的执法“翻车”,暴露出基层执法中常见的重结果轻程序、重处罚轻证据倾向——似乎只要“管得严”,就能证明履职到位,至于是否符合法定流程、是否照顾到被处罚者的实际困难,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但比纠正个案更重要的,是反思小商户为何成了执法“软柿子”。这家小饭馆本是小本经营,一条“蛤蟆汤”视频被放大为违规经营,背后可能是基层执法对“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的过度敏感。小商户的抗风险能力本就脆弱,一次不当处罚就可能让他们关门歇业。执法部门若习惯“一罚了之”,既是对法律权威的消耗,更是对民生经济的误伤。

好在纠错机制没有缺席。从市监部门自行纠错到市级联合调查组提级调查,从停职相关人员到责令整改,这场风波的处理展现了有错必纠的决心。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如何让纠错从个案变为常态?基层执法需要更清晰的“操作指南”——比如,认定虚假宣传需哪些实证?听证申请的法定时限如何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流程怎样规范?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是避免执法任性的关键。

对当事人而言,“满意处理结果”之外,索赔不是小题大作。停业期间的租金、人工成本,是真金白银的损失;被贴上的“违规”标签,更可能影响未来的经营信誉。这些隐性代价,不该由小商户独自承担。通过法律途径追责,既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是对执法部门的警示:程序正义不是走过场,每一次执法都可能成为压垮小商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蛤蟆汤”到更多类似的小案子,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的深层课题。如何在严格监管与柔性执法间找到平衡?或许答案藏在“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里——执法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规范;管理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发展。当执法部门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程序敬畏,小商户才能多一些生存底气,我们的城市烟火气,才会更温暖、更长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