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遭殴打住院,公众需要一个说法

刘经纶

7月14日,新京报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贵州一烤鱼店顾客冲突”事件中,一名打人者系黔西市永燊乡政府事业编工作人员。据媒体报道,7月8日5时许,贵州威宁县开行路一烤鱼店内发生顾客冲突,导致怀孕7周的李女士等人受伤。

一场发生在凌晨烤鱼店的冲突事件,因其施暴者的嚣张、受害者的特殊身份(孕妇),以及后续处理中一个看似“合情合理”却又不寻常的细节——李女士曾多次向派出所追问未抓捕涉事嫌疑人的原因,警方回应称要等受害者先出院再说。当最终在媒体的持续追问下,官方通报嫌疑人落网、案件转为刑案、并确认其中一人为公职人员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份姗姗来迟的“正义”,究竟是法治的必然,还是舆论倒逼下的被动回应?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苛求任何一起案件都能在发生瞬间就水落石出。侦查、取证、鉴定都需要时间,这是基本的法律常识。然而,此次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的应对,之所以引发“反应迟钝”的质疑,并非公众不理解办案流程,而是其在关键节点上的“慢作为”与“模糊表态”,与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迫切期待形成了巨大反差。

7月8日事发,嫌疑人的施暴行为清晰可见,受害者伤情明确:四人中有两人受伤较重需住院,其中怀有身孕的李女士伤情最为严重,经诊断为多发损伤。这本应是一起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快速反应处理的公共事件。然而,面对受害者家属“为何不抓捕嫌疑人”的追问,得到的答复却是“等受害者先出院再说”。这句话从执法逻辑上看,存在巨大漏洞。抓捕嫌疑人与受害者是否出院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相反,及时控制嫌疑人,是彰显法律威严的必要之举。这种“等一等”的态度,在公众看来,无异于对恶性事件的“冷处理”,是责任心与同理心的双重缺失。

从事发到嫌疑人身份被媒体猜测,再到受害者一度表示“此事已解决,后续事情会自行处理”的蹊跷转变,直至最后官方出面,确认嫌疑人公职身份并刑事立案,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步进展,似乎都与舆论的关注度紧密挂钩。这不禁让人反问一句:如果不是媒体的持续跟进,不是网络舆论的汹涌,这起事件的处理是否会“一拖再拖”?公众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主动通报,是对案件性质的权威判断,而不是在舆论压力下才做出的一点点信息释放。被动回应只会让官方的公信力在等待与猜测中不断流失。

我们乐见犯罪嫌疑人最终被绳之以法,也认可伤情鉴定等法定程序需要时间。但也必须认识到,程序正义不仅包括结果的公正,更包含过程的及时与透明。 在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公众对于正义的感知,早已不满足于一个最终的结果。他们更看重在通往结果的道路上,执法者是否展现了应有的及时响应、一视同仁和坦诚公开。

正义不应在舆论的催促下才“踩点”到达。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主动作为、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常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刘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