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国标看充电宝行业破局

充电宝,将迎来更严格的新国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等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据悉,此次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安全保护、电池特殊安全要求及材料、生产过程及关键工艺等要求,旨在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遏制劣质产品泛滥、淘汰低质产能。

近年来,消费者对移动电源的使用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统筹行业发展与安全,着实考验治理智慧。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出台首个移动电源国家强制标准,此后,市场监管总局又于2023年决定对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经过一年的过渡期,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相关产品,则完全被市场“拒之门外”。然而,由于3C认证背后所依据的两项标准颁布时间较早,且多停留在日常场景,对于充电宝在极端温度等复杂情况下的测试要求考虑不足,急需新的标准扬长板、补短板。

本次新国标既坚持系统施策,又注重靶向发力。比如,其内容涵盖针对移动电源的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关键工艺要求等方方面面。再比如,就关键工艺要求而言,其又涵盖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生产过程等多项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近期多家充电宝品牌集体“塌房”的回应。总而言之,死守移动电源安全防线,再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国家标准持续发力,相关企业更要严控质量关。以此次罗马仕、安克创新等行业“优等生”引发的风波为例,其共同“祸根”为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其惨痛代价是紧急召回超120万个充电宝。回头看,若涉事企业对核心部件的要求再高一点、对供应商的产品把关再严苛一点,这一场伤及整个行业发展的信任危机或许可以避免。当然,此次事件也暴露出行业低价竞争的深层次问题。相信通过这一轮市场教育,生产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各方,会对“安全就是生命线”这句老话产生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愿意付诸行动。(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