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先问诊”让患者看病少走弯路

“请描述一下您的病情。”“您的肚子痛是长期的还是间歇性的?”“您拉肚子的次数是多少?”……成都市民小李因为腹痛、腹泻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预问诊的对象是一名“电子医生”。近日,AI门诊预问诊系统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投用,这也是该类系统在西南地区首次投用。(9月2日《成都商报》)

当前,AI参与问询分诊在医院变得日益普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交互陪诊应用“公济小壹”,主打“全流程规划指引”。江苏省人民医院的AI陪诊应用,可以提供咨询、就医规划、导航等服务。浙江省卫健委打造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集智慧导诊、预约挂号、院内导航等功能于一体。今年北京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市多家医院推出的智能分诊和AI辅助诊疗系统,均展现出强大的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医生如何处理与AI的关系?医疗类AI的风险怎么防范、弱点怎么克服?这些话题在医疗系统的关注度很高。认为AI不懂人的情感因此不利于问诊,医疗过度依赖AI技术值得警惕,诸如此类的分歧和担心也比较多。应该说,“AI先问诊”等模式为解决相关分歧找到了平衡点——AI只做分诊导医的前期辅助性工作,后面还有医生把关,两者可以形成紧密协作并取长补短。

从以技术发展满足患者需求的角度看,这种诊疗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AI大模型、元宇宙、“数智”医疗等技术日趋成熟,为AI问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民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给能力与需求都在快速增长,将来AI参与先期问诊将越来越普遍。

从政策导向看,AI问诊导医等诊疗模式势必日益受到青睐。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医疗”模式发展,AI问诊导医是最贴近民众的智能医疗产品之一,应当优先得到开发运用。

当然,开发医疗AI要特别注重安全和质量。AI的能力强弱,取决于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让AI“吃进”更多高质量医疗数据,才能确保其所提供的问诊导医服务更加准确与周到,避免因质量不高反而出现误导。这类技术运用还涉及患者个人隐私保护,关系到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并加强防范,避免出现侵犯个人信息及其他侵权行为。

看病不知挂哪个科、进哪个门、走哪条路、先排哪个队是普遍现象,导致一些患者每次看病都要走不少弯路,浪费时间不说,有时还耽误正常就医。医生问诊也面临不小的工作量,从头问到尾要花很多时间,“AI先问诊”等模式可以针对性地缓解这些难题。由AI“打前站”,由医生随后作修正和补充,医生和AI就能做到主次分明、高效协作。这种诊疗模式若能得到完善和普及,有望再次大幅增加看病的便捷性,并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