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篇题为《ChatGPT发布两周年,“大学生的作业里充满了AI味”》的文章在网上热传。这篇文章生动勾勒了AI入侵高校后的师生众生相:大学生拼ChatGPT会员,“为科技付费”,使用AI成写作业日常;老师们则化身人肉AI味检测器,在无措与摇摆中与学生斗智斗勇。这篇文章因太过真实而引起广泛共鸣,也掀起人们对于AI冲击下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两年前,ChatGPT横空出世,震惊世人。随后,各类大模型你方唱罢我登场,加速落地和迭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面对生成式AI的威力,大学校门毫无招架之力,一些学校在短暂相持后选择大门洞开。生成式AI进入大学课堂,但与此同时,利用AI作弊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虽然没有使用者会主动承认,但使用AI完成课堂作业甚至毕业论文,已经是校园内公开的秘密。其中不乏“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I生成内容高达80%”的故事。全球同此凉热,据外媒报道,许多英国顶尖大学中涉及生成式AI的学术不端行为数量激增,一些院校记录的疑似AI案件数量增长了15倍。
如今,我们已无法让AI从我们的世界彻底消失。既然生成式AI的入侵无可避免,那留给我们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规范和引导AI在论文写作中的合理使用。
得力助手还是作弊神器?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辅助”,如何划定“辅助”与“代写”的边界,在哪里标记“AI作弊”的红线。换句话说,论文写作中,AI该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出现和参与?AI应用泛滥下,亟需我们拉直每一个问号。
前不久,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提出“六个禁止”,比如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作出详细规范。在此之前,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出台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若AI率超标,将要求自查自纠,并将此与评优等挂钩。
虽然对于一些细则,学术共同体内尚有争议;对于AI使用率,也尚缺乏有效的检测工具;在激烈的绩点争夺下,自我报告式AI使用规范效果难料,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规范性文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们作为卡尺和准绳,为在短暂无序中感到茫然的学生们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也是在这些具体的行动指南中,学生们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学术诚信,并在之后持续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与AI的“和平共处”互动模式。
帮助读文献、做综述、完善框架、制图画表、提示观点、补充案例、文字润色……在本该体现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毕业论文中,当AI可以轻松实现如此的大包大揽,我们在夸赞其“生产力”之余,是否也会惊出一身冷汗,是否也会有一个问题在脑海中不停盘旋:还有什么是我们所无法被替代的?不仅高校师生,每一个置身AI时代的人,都需不停自问。